购买机制砂时如何判断其质量好坏?
观察颗粒形状和级配
颗粒形状:
甘肃机制砂颗粒形状应接近立方体。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来初步判断,将机制砂放在手中或平板上,查看颗粒是否有尖锐的棱角、是否为片状或针状。立方体形状的颗粒在建筑和道路工程中能够更好地相互嵌挤,提供良好的力学性能。例如,在混凝土中,这种颗粒可以使混凝土结构更加稳定,抵抗外力的能力更强;在道路基层材料中,能有效增强基层的承载能力。
与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颗粒相比,片状、针状颗粒含量高的机制砂质量较差。因为片状、针状颗粒在材料中容易形成薄弱点,降低材料的内摩擦力和抗剪强度。可以使用专业的图像分析设备或显微镜来精确分析颗粒形状,但在日常购买中,通过简单观察也能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级配:
良好的级配是机制砂质量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筛分试验来检测机制砂的级配。将机制砂样品用一套标准筛(如孔径为 4.75mm、2.36mm、1.18mm、0.60mm、0.30mm、0.15mm 的筛子)进行筛分。然后,计算各筛上的筛余量占总样品量的百分比,即分计筛余。累计筛余是将某一筛孔及其以上各筛孔的分计筛余之和。
根据国家标准或工程要求,合适的机制砂级配应该是不同粒径的颗粒分布合理。例如,在混凝土用机制砂中,要有足够的粗颗粒来提供骨架支撑,同时也要有适量的细颗粒填充空隙,使混凝土更加密实。如果机制砂大部分颗粒集中在某一两个粒径范围内,而其他粒径范围的颗粒很少,那么这种机制砂的级配就不合理,质量可能较差。
检测细度模数
细度模数是衡量机制砂粗细程度的关键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其中、、、、、分别是累计筛余百分数,依次为筛孔尺寸 4.75mm、2.36mm、1.18mm、0.60mm、0.30mm、0.15mm 上的累计筛余。
对于建筑混凝土用机制砂,细度模数一般在 2.3 - 3.0 之间比较合适;对于道路基层材料,细度模数可以稍大一些,在 3.0 - 3.7 左右。如果细度模数过小,机制砂较细,会增加混凝土的用水量,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和收缩增大。反之,细度模数过大,机制砂过粗,会使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变差,如流动性降低。在道路工程中,过细的机制砂可能会影响基层材料的透水性,过粗则可能导致表面平整度不佳。
分析石粉含量
石粉是机制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粒径小于 0.075mm 的颗粒。适量的石粉在建筑和道路工程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在混凝土中,石粉可以填充在机制砂的空隙中,起到微填充的作用,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在道路基层材料中,石粉可以增强颗粒之间的粘结性。
可以通过水洗法或干筛法来检测石粉含量。对于建筑混凝土用机制砂,石粉含量一般控制在 7% - 10% 左右;对于道路基层材料,石粉含量可以适当放宽,但一般不宜超过 15%。如果石粉含量过高,在混凝土中可能会导致混凝土的需水量增加,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在道路沥青混凝土中,过多的石粉会影响沥青与集料的粘结,降低路面的抗滑性能。
检查有害物质含量
兰州机制砂中的有害物质主要包括云母、轻物质(如木屑等)、硫化物及硫酸盐、有机物等。云母是一种片状矿物,在混凝土中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轻物质会影响机制砂的密度和质量稳定性。硫化物及硫酸盐会与水泥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混凝土膨胀、开裂。有机物会影响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和强度发展。
可以采用化学分析方法来检测有害物质的含量。例如,对于建筑混凝土用机制砂,云母含量一般要求不超过 2%,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以计)不超过 1%,有机物含量(用比色法检验)颜色不应深于标准色。在道路工程中,有害物质含量也应严格控制在相应的标准范围内,以确保工程材料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查看生产工艺和来源
生产工艺:了解机制砂的生产工艺可以对其质量有一个大致的判断。例如,采用制砂设备和严格的生产流程,如经过多段破碎、精细制砂和有效的筛分环节生产出来的机制砂,质量相对更有保障。一些高质量的机制砂生产设备能够更好地控制颗粒形状、级配和石粉含量等指标。
来源:机制砂的原料来源也很重要。如果原料是来自质量稳定的矿山或经过严格筛选的原材料,其生产出来的机制砂质量也更可靠。例如,以优质花岗岩或石灰岩为原料生产的机制砂,在硬度和化学稳定性等方面可能优于其他来源不明的原料生产的机制砂。同时,要注意原料是否受到污染,如含有重金属或其他有害化学物质的原料生产的机制砂可能会对工程质量产生潜在危害。